慈利額烏魚,學名黃骨魚,體長,腹面平,體后半部稍側扁,頭大且扁平。吻圓鈍,口裂大,下位,上頜稍長于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后緣,上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后。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并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 慈利額烏魚背鰭部分支鰭條為硬刺,后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于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硬刺較發達,且前后緣均有鋸齒,前緣具30-45枚細鋸齒,后緣具7-17枚粗鋸齒。胸鰭較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脂鰭較臀鰭短,末端游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進食較兇猛。公母顏色有很大差異,深黃色額烏魚的魚頭上刺有微毒。 慈利額烏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后河(澧水)盛產這種魚。 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到了寒冷季節,食物中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規格不同的額烏魚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cm,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cm的個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cm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特別喜食蚯蚓)和小型魚類等。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營底棲生活。白天棲息于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所以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慈利額烏魚肉質鮮美,是做慈利火鍋的極佳原材料。 (來源:玩慈利網) |
|關于我們|玩慈利網
( 湘ICP備12012604號-1 )
湘公網安備 43082102000138號
GMT+8, 2022-7-27 05:21
部分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2011-2022 歡迎轉載 請注明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