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板龍燈起源于宋朝,發源于慈利縣龍潭河鎮,是當地農民自編自演的大型文化藝術。相傳宋代趙匡胤登位第三年,龍潭河有一名叫張大奎的匪首,糾集千人,盤踞山頭,禍害百姓。官兵剿匪遇阻后,當地被百姓公認的“趕天二公”李盛,發動群眾各家自備木板一塊長五尺,上面點燭燈,連成一條長龍,取名“板板龍燈”,誘匪出山觀燈而擒之。以此有了“板板龍燈”一說。 板板龍燈演出前,參與者在夕陽下舉行祭拜儀式。板板龍燈的龍頭和龍尾用竹篾扎制而成,內裝蠟燭,外表用枸子皮紙裱糊。龍身由若干塊木板連結,每塊燈板長六尺九、寬五寸、厚兩寸,上扎八方燈籠五盞,內燃蠟燭;板中下裝手柄,兩端鑿有圓孔,相鄰燈板由木楔插入圓孔連接,短的可連數十節,長的可連數百節。 八方燈籠由竹篾扎制而成,內裝臘燭,外表用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皮紙裱糊。竹篾是剖削成一定規格的竹皮成條的薄竹片。用于編制成龍頭、龍尾和燈籠的骨架。紅色代表高粱、黃色代表稻谷、綠色代表雨水、藍色代表藍天,五只八方燈籠構成一板,代表五谷豐登。 參演人員用繩索將燈籠串連,防止在舞燈的過程中脫落。參演隊伍少則三四百人,多可達二千余人。夜晚舞龍時燭火閃爍,氣勢雄偉,千姿百態,具有古、土、野、美、稀的氣韻和極佳的觀賞價值。 慈利縣板板龍燈協會理事、67歲的董濟民說,板板龍燈的精神是“家國精神和忠孝禮儀”,表達了對國泰民安的喜慶,對五谷豐登、民族興旺的渴望。每逢演出,人們都會在家門口點亮蠟燭,迎龍接福。 2006年,慈利板板龍燈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該縣成立板板龍燈協會,致力于發展和傳承非遺文化。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劉桂林 唐俊) |
|關于我們|玩慈利網
( 湘ICP備12012604號-1 )
湘公網安備 43082102000138號
GMT+8, 2022-7-27 08:50
部分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2011-2022 歡迎轉載 請注明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