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前,慈利縣為湘西北的門戶、處于武陵山脈的東部邊緣,交通閉塞、陸路運輸主要靠人力肩挑背負和騾馬馱運、運輸工具為扁擔、籮筐、背簍、背叉、笆簍、花簍、撮箕、叉口袋、轎等。
![]() 從牧羊沖馱茶去慈利澧水東洋渡的騾馬隊 縣道大路便成了行走過往、郵政投遞、交通運輸的多功能的古道,清朝以前稱為驛道。其中尤以北道堪稱“騾馬古道”,它從石門縣入境,貫穿慈利北半縣,出境入桑植縣境。全程歷經界溪橋、分路鋪、河鋪、張家河邊、柳溪口、東陽渡、楊家溪、芭茅溪、永順橋、跑馬崗、三步兩搭橋、韓家泉、岔溪堰、龍潭、當風埡、史家封合、板橋峪、劃子埡、袁家灣、邢家榨坊、禪家鋪、史家大堰、蘿卜郎、桐子崗兒、柔籠堡、雷家坪、竹葉坪、廟埡、杉木橋、趙家鋪、羊樓鋮、仁和鋪、衛前鋪、江埡、三家店、茅花界、竹葉坪、碾子堡等地,從而成為通往大庸縣、永順縣、龍山縣和貴州的松桃、銅仁以及四川的秀山等她的主要通衢。
![]() 清末民初的杉木橋,馱茶的騾馬隊每次都要在此歇腳,在橋下河岸放養騾馬 路面就地取材,鋪設大塊青石板(自楊家溪至通津鋪的三人坡,一律青石板;自三人坡至江埡,鋪紅砂巖板)。由于常年馬踏人行,巖板平整光滑。從這條驛道過往的商旅行人,除了肩挑背負外,騾馬馱運也是主要運輸方式之一。騾馬商隊常常是十幾馱或幾十馱為伍結伴而行,這樣既可以相互照應又可以合力防匪盜。馬隊出發前就帶好了旅途輜重,其中少不了山鐵匠打制的馬掌和馬釘以及換馬掌的工具。 如遇哪-匹騾馬掌壞了,需要更換,馬隊就會停下來歇氣,將馬背上的貨物卸下來,一人抓住要換掌的馬蹄,一人拿隨身攜帶的工具,把壞馬掌拔下來,換上新馬幸。每匹騾馬負重均在200斤左右,平路行走,人、馬輕松。趕馬人或打著吆喝牲口的口哨,或甩響長鞭,馬蹄兒得得,馬鈴兒叮當。一片熱鬧,頗具快意;若遇上坡登山或登架橋,騾馬往往會駐足不前,趕馬人就要用肩抵著馬鞍,大聲嘟嘟催趕騾馬,也很費力氣。
![]() 清末民初的“挑夫子” 騾馬古驛道上除了騾馬商隊以外,還有一支經常往返不斷的背簍客和挑夫子,主要是肩挑背負的力士,多為“里頭”的山里人。背簍客背負著用竹篾織成的上大下小的大筐,負荷”號子。行走字作為幫力用的;而需要休息的時候,則把丁字杖頂在背簍的底部,梅背簍擱在丁字杖上停意。除背簍客之外,還有肩負“背叉”運輸貨物的。“背叉”有的叫“柴馬”或“果子,背叉上碼隊貨物,100多斤,雙手扶,換肩方便,停靠隨意,再起身亦不費氣力。楚比較好的馱運工具。
![]() 殘存的杉木橋老街一角 挑夫子一般挑籮筐、花簍、叉口袋、油簍子等,一擔往往挑上100多斤。挑者隨著扁推閃悠的節奏,一路小跑。這是山區最普遍適用的運輸方式,民間還稱挑夫子為“挑腳”。湘西北山區盛產藥材、皮、木梓油、生漆和桐油等土產,這些都是坪區城市十分需要的物資,經馱運或挑運至楊家溪后,再裝船轉運到津市、漢口、長沙等城市。有的挑夫或馱u徑直將貨物送達津市或常德等口岸,交貨后再將新進的食鹽、食糖和南百日雜等,挑回途貨到里頭山區,從而形成富有民間特色的交通運輸行業。 (來源:張家界非遺網 作者:非遺這事兒) |
|關于我們|玩慈利網
( 湘ICP備12012604號-1 )
湘公網安備 43082102000138號
GMT+8, 2022-7-27 16:12
部分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2011-2022 歡迎轉載 請注明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