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師學藝終成果 (作者:杜方慶)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從事電力工作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撈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人生下來,走入社會,各項知識和技能不是天生的,只有學而知之,沒有生而無知,都是靠各自勤奮學習積累得來的。都是從零基礎開始學,只要你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愿意去努力,整個宇宙都會來幫助你,你可以克服一切困難,只要你愿意付出,就終會成功。人活一輩子,就活一顆心,心好了,一切都好了,心強大了,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原慈利電力局共產黨員服務隊 兒時,好奇心是天性。我們蔣家坪生產隊的地盤上,有個單位叫雙楓潭水文站,在當時的六七十年代,水文站內各項設備眾多,各種測量儀器應有盡有,在進行測量時,就搬出各種儀器進行測量。兒時好奇,就經常和小朋友一起跑到水文站玩,圍著叔叔們看他們搞測量,不時還會發問,叔叔們和我們搞熟了,有時也會回答我們提出的好奇問題。如通過儀器可以測量距離,測海拔高度等。有時叔叔們也和我們小朋友開玩笑,講通過鏡頭可以看到里面有人在唱歌、演戲。我們聽后就非常想看,叔叔就講儀器好貴的,怕損壞,小朋友一看儀器就壞了,只能大人看,所以我們小朋友就經常往水文站跑,我也和測量儀器結下了緣。
八十年代末電力系統標志服。卓成美、趙群忠、胡吉祥、張先海、杜方慶 我于1979年到常德干合同工(父親退休弟頂班),到84年期滿后,回家進鄉企業辦,沒事時就到鄉政府各辦公室玩,看到所有政府大院內的日光燈都不亮。都是照的電燈泡,我就問為什么日光燈不亮?政府人員講,電工不會搞,不會接線,故不亮。因當時的日光燈一個燈要接十多個電線接頭。振流器兩根線、啟輝器兩根、燈管每頭兩根線,還有開關線和電源線,用一木板安裝上去吊在空中,若哪一根電線沒接對,日光燈就不會亮。我聽后就講,我來幫你們重新安裝,當時為八十年代,在農村又是年輕小伙子,懂得電的人很少,有技術的更少,政府干部不相信我會電工活,我講我試下,然后拆下一個,重新接上線后安裝上去,一扯開關日光燈亮了,然后又重新安裝了幾個都亮了,政府干部問我是到哪里學的,我講我到常德干電工時學的,當時趙家崗鄉正從江埡到趙家崗架大網的高壓電,要成立電管站,招三個人,正差一個懂電的技術員,后通過考試及政府和電力部門的調查審核,85年我進入了鄉電管站工作,任技術員。
作者2003年江埡供電所分管營銷工作照 江埡供電所全體員工合影(2006年) 和電打交道離不開電力線路,那時鄉村電力都剛起步,架高壓線路,第一步就是實地查勘地形,確定線路走向,然后沿線測量,出圖紙后,由施工單位按圖紙施工。當時的慈利電力局測量技術員為唐微紀師傅,還有張正金、王春初等一起,到我們趙家崗鄉各村搞規劃,搞測量。因我當時為趙家崗鄉電管站的技術員,順理成章地天天配合電力局的師傅們上山搞測量,測量時,我主動和譚師傅在一起,配合他工作。測量時,虛心的問,好奇地看,真誠的偷偷的學,不懂就問,征得譚師傅同意,有時也親自對著鏡頭看一下,問如何看數據,數據是怎么來的?怎么調整鏡頭?一個測量點測完去下一個測量點,我主動幫助拆儀器、背儀器和三腳架到下一個測量點,到后又主動安裝、調水平,然后譚師傅測量報出各項數據。通過長時間的暗中觀察學習,基本大概懂得了電力線路測量原理。每一個村測量完后,他們就回電力局把測出來的各種數據制成圖紙,然后曬圖交電力局,由施工單位按圖紙施工。
供電公司駐村扶貧人員參觀十八洞村 那時全縣農村電力剛起步,一個鄉就有二十個村左右,都期待早日架電。當時慈利電力局人員少,忙不過來,一個村想架電一等就是半年或幾年。這時,我也在暗中下勁,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機會,把電管站的電力線路施工圖帶到雙楓潭水文站拜師學藝,不懂就問,水文站的師傅們都很熱情,一是相互熟悉,二是我的岳父曾經在雙楓潭水文站工作過。水文站的工作人員人人都會儀器,只要哪個有空,就把儀器搬出來,來教我如何測量,如何在鏡頭內看數據,怎么測量距離,測高程。因我在和電力局師傅們的實測過程中懂得一些基層,學起來就容易些。后水文站師傅們又教我制圖,通過學習,基本上掌握了電力線路測量的知識,后來電力局來我站到各村測量時,我主動要求在師傅們累時承擔某一段的測量任務,通過偷學到拜師,基本上掌握了測量技術。
農網改造施工工作照 在以后的工作中,本人單獨承擔了本鄉麻山村、新峪村以及龍潭灣鄉四方臺村等各鄉村的高壓線路測量任務,測完后自己一人繪圖制圖,然后送縣電力局技術員審核,領導批準簽字。因電力局只有譚微紀一人會測量,忙不過來時就抽調我幫忙。
駐村扶貧工作照 駐村扶貧工作照 1998年開始到2001年全縣搞農網改造,工程量大時間又緊,人員忙不過來,電力局又抽調我和姚志剛、朱振亞三人到電力局,協助農網改造工作,到廣福橋、苗市、三官寺、江埡、趙家崗、龍潭灣等鄉鎮,走村串戶,搞規劃設計竣工驗收工作,我和譚師傅負責測量這一塊,特別是在竣工驗收時,各村各組各戶所有的高、低壓線路每根電桿之間的距離都要復測,那時還沒有現在手拿的測距議,核對施工隊圖紙上的距離和現場實測數據是否相符,也就是核工程量,按工程量結帳。每天串千戶,走萬戶,山上地里到處跑,村里安排有幫忙背儀器的還好,沒安排人,就自己背,一天下來非常辛苦。
部分員工合影 在電力部門工作,沒有技術是干不好電力工作的,故我刻苦學習,在平常的工作中,吃苦在前,臟活累活搶著干,加班加點,從不叫苦,也不計較得失。電力局的張正金師傅,技術一流,辦事嚴格,工作時每一個工藝的操作精準到位,符合技術要求又美觀,我的電力知識除了參加省市縣培訓外,實踐知識得益于張正金師傅的言傳身教,在這里我要感謝我的恩師,希望恩師在晚年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安享晚年,更要感謝所有在慈利電力局工作過的各屆領導、師傅、同事對我工作中的支持和幫助。也正是我的刻苦學習和在工作中的務實,得到了同行們的認可。原電力局局長鄧開明同志,安排我到江埡供電所,于2004年底到2011年連續8年擔任供電所所長(姚志剛任副所長),后調慈利電力局擔任安聯農電公司副經理工作,2017年初又抽調我到國太橋鳳鶴山村和陳國政同志一起駐村扶貧。電力局和電力公司合并后,我又調到三合鎮關巖村駐村扶貧并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作者駐三合鎮關巖村駐村扶貧工作照 在這靜靜的夜晚,又在疫情期間,加上又住在了張家界維巷十字街小區內,屬于高風險區,要求足不出戶,我嚴格遵守,只有站在窗戶邊,望向天空,月光那樣美麗,伴我的只有甜蜜往事,往事如隨風,一去不復返。
本文作者:杜方慶 2021年8月22日于張家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