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性別保密
積分
金幣
收聽
聽眾
最后登錄1970-1-1
在線時間 小時
累計簽到:1043 天 連續簽到:173 天
|
新橋老碾坊 (作者:杜方慶) 六十年代,在鄉下農村既無電,也無公路,更不知打米機,壓油為何物。人要生存,離不開吃,如何把稻谷變成大米,油菜籽菜成油,千百年來,先輩們用智慧想出了很多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花樣百出,土洋結合,制造出了當時最為先進的各種設備,來實現打米、榨油。老碾坊便應運而生,利用耕牛或水作為動力來實現打米、榨油。
對碼(土家族人的叫法) 土法制米,我們小時就經歷過,深山老林中,高山峽峪上,交通走路不便的,離老碾坊距離又遠的,或家中只有少量稻谷,無法去碾坊碾米的(稻谷少了放碾坊石槽里會把稻谷輾成粉),首先用石磨半口量送進稻谷(也有用模板夾土做到什磨),用石磨先把稻谷去殼,然后用工具把米和谷殼分開,把粗糙的米(其中也有少量的米去殼的稻谷),放入一種校對馬石槽中(土家人叫對碼,我不知學名叫什么),所謂對碼就是用于大石頭通過巖匠把石頭中間挖空,圓形,上大下小,然后用一長木頭,在木頭的一頭安一木樁,木樁頭上包有鐵皮(也有未包鐵皮的),然后在長木頭的三分之二處,立一柱,把長木放在立柱的中間,三分之二的一頭在前,三分之一的木頭在后,用腳踩木頭,踩一下,前面的木頭就升上來了,腳一松,前面的木頭就下來了,也就是利用木頭往下的沖力,用木頭在石槽內把粗糙的米沖熟去殼,反復地用腳踩,到粗糙的米變成熟米沒有殼了為止。
磨子 土法制油。當時正為生產隊大集體,所有糧食、石油由生產隊按每戶的工分來分配,一般每戶每年可分到十多斤菜油,而我家只有母親一人出工(父在外地工作),每年到生產隊只可分配到不到十斤油,也就是一個月不到一斤油,約平均每四天炒菜只有一兩油用,平時炒菜基本沒油放,放油了菜里也看不到一滴油星子。記得小時候,我們住的大屋場里有一戶人家,為了表示自家炒菜時放了豬油,每次吃完飯后,就出來站在別家門前,自言自語的講,俺屋里炒的菜真香,放的豬油,別人出來一看,他嘴上油光光的,多次聽他講后,我就問他家小孩(比我小幾歲),你屋里生活好,炒菜用豬油炒的,他家小孩就講“不是的,沒豬油,是我爸吃完飯時,用過年時留下的一小塊豬皮,在嘴巴上擦的油”。 兒時沒油吃,母親就安排我周日和放學后的時間,上山到茶樹下撿茶籽,撿到茶子后,因茶籽量少,又不可能去石磨坊 榨油,就用土方法制油,首先把茶籽放到對碼中沖爛,然后弄回家,燒開水放在水上面,用一東西放水上把茶籽顆粒蒸一會,蒸好后取出,然后把它放在鍋里水中,燒大火把水和茶籽顆粒升溫,水開時上面就浮出油了,油中也有一些水泡,這時用炒菜用的鐵鍋鏟把開水上面的油,一鍋鏟一鍋鏟的弄出來,直到鍋中沒油了。然后把鐵鍋中的水弄出,放入油中含有水分和雜質的油,用大火再制煉,土法制油就完成了,撿的茶籽多,一次可提煉一二斤油,撿的茶籽少,就只有幾兩菜油,土法煉油,我兒時經常干。
我們新橋大隊在蔣家坪下方的老窯貨廠下面靠河邊,有一老碾坊,在當時很出名,即可碾米又可榨油,并且是用水作為動力,老碾坊的主人叫杜慎(杜修春父親),全家人住在老碾坊的,打油匠叫王友松(王昌峰父親),本村株木埡水庫灣人。碾坊是木樓房,有四大間加一個偏房屋,靠河邊的一半是懸在河上面的,用木板作地面,另一半是實地地面,靠河邊的屋上方屋地面下面用石頭砌的象石拱橋一樣,下面是空的,靠水面有一木制的大圓轉盤,在轉盤的中間立有一根木柱,木柱的一頭通過石拱橋留的一個孔,木柱從孔中伸到碾坊的地面上在屋下石拱橋下的大轉盤上方,離碾坊約一百多米遠的河中,用河中鵝卵石攔筑大壩,再沿大壩下方靠岸邊開一水溝,把水引入到碾坊下面大轉盤上去,利用水的落著和水的沖力,把大轉盤沖動,使大轉盤轉動起來。
進水下方修建一個大的轉動圓盤,這轉動圓盤一般是用防水腐功能較強的楓香樹木料做成。圓盤轉卷中間用雙層葉片固定,圓盤最中間處插一根大木頭柱子,直通碾房上面。通向碾房上面的木頭頂端鑿孔連上一根大橫木,再用一塊堅硬厚實的木料鑿孔連牢大橫木,把鑿孔的大石圓盤連接在小橫木與大橫木的中間,在連接石圓盤的木料上涂上桐油,防止圓盤轉動時木料受到摩擦過早損毀。建造工序完成后,便可以碾谷子加工成大米了。碾米的操作也很簡單,先把一擔谷子(150斤左右)沿著圓形的石槽均勻倒好,然后從碾房側門走下幾級石坎,雙手把水閘門向上拉出后,一股大洪流便“轟”的一聲順著閘門口沖擊而下,撞在碾房下面的大木轉盤的葉片上,轉盤葉片受到水力推動快速運轉,通過轉盤中間大木柱的旋轉帶動碾房上面的橫木,然后快速推動碾盤沿石槽里的谷子成圓周運動方向反復碾壓。碾成顆粒飽滿的大米。
碾壓稻谷打米時,就把稻谷放進外圍寬大些的碾槽內,用石頭做的大些的碾盤來反復轉動,碾壓在稻谷上,去殼殼成糠,米成熟時為止。
輾坊下面有兩個一大一小大轉盤,靠水沖轉動作為動力,大轉盤專為碾米,碾茶籽油用,小轉盤專為磨粉用,磨粉是用一大石磨子,比農夫家中的石磨子大幾倍。專為磨小麥粉、玉米粉,到六十年代時又買有設備,可以用小麥粉出面條了。
木榨油工藝包括把茶籽炒熟、碾粉、熏蒸、箍餅、碼餅、打榨等十幾道工序,木榨油工序工藝繁雜,工時成本高,勞動強度大,而且出油率低于機榨,但木榨油地道、味正、醇香,深受百姓青睞。首先把碾槽內的輾壓成粉末狀的茶籽放在鍋內蒸熟,接下來把蒸熟的茶籽粉末到特定的鐵園模子里,用稻草包住,做成油餅,再把油餅放入木榨,用吊在屋中的撞桿撞擊木塊擠壓出油,榨油工們手抓撞桿,往后一跑,然后把撞桿往前送,要快用力,對準木榨上的木楔,木楔頭上包有鐵皮,撞桿頭上安有一鐵錘鉈,隨著打油工的一聲喊“嘿吼”,撞桿便會準確無誤地撞上木楔鐵頭上,碰的一聲,木楔便打進去了,因木楔一頭大一頭小,撞擊的這頭大些,每撞擊一次便把油餅擠壓一次,越擠越緊,菜油就從木榨上留下來了。打油時,油匠打油的動作非常好看,動作五花八門,象練武功的人口中有唱有喊,非常好聽。兒時到了老榨坊,就坐在旁邊看打油,享受打油匠的動作和唱喊聲。有時也有騎上轉圈圈的石碾架子上,像小孩子坐在獨輪車上由大人推著走一樣,騎在石碾上轉圈圈。
碾坊是一段難忘的歷史記憶,它承載著古老而又厚重的歷史,它的興衰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而我又有幸見證了它,在我童年中更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電力和機械化的逐步走向現代化。碾坊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已完成了它古老的使命,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現在回想起來,碾坊興盛的那段歲月,就像一部精彩的歷史大劇,深深地印入我的腦海,令我十分難忘。
|
上一篇:杜方慶:偷師學藝終成果,記錄我在電力局工作的激情歲月下一篇:杜方慶:八十年代禮尚往來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