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性別保密
積分
金幣
收聽
聽眾
最后登錄1970-1-1
在線時間 小時
累計簽到:1043 天 連續簽到:173 天
|
沒有人不愛茶香的春天。在慈利縣三合鎮牧羊沖村,隨便走走,迎面撲來的微風是最舒適不過的溫度;山間小徑、叢林深處蘊藏的景色最適宜放松休憩;茶山雖不止牧羊沖有,卻因為這里濕潤的氣候和久遠的傳說而顯得更加美麗。
茶園所在地三面群山環抱,既可吸納來自南面的和風細雨,又能擋住西北寒流的侵襲;山谷間的茶園有密林遮蔽、云霧繚繞,加上宜茶的土壤、溫度、日照、雨水等,形成一個有益于龍井茶生長的獨特小氣候環境。
茶樹經歷一整個冬天的積聚,冒著微寒生出芽葉,雖然此期間茶芽生長緩慢,但卻因為早春雨水的浸潤愈加清嫩肥碩,再加上積聚一冬的內含物質,飲之鮮爽潤澤。此時,茶芽的茶多酚含量其實并不高,反而氨基酸含量偏高,從而制作出的茶葉苦澀味道低,香氣充盈,鮮甜緊扒舌面,是為一年中的品質之最。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村子時,茶園處處可見趕收茶芽的采茶工,茶芽剛剛冒頭的時候,是茶芽最鮮嫩的時候,人工采摘,注定了春茶之貴。
在牧羊沖,甑蒸茶尤為出名。鮮葉有了,還得看炒制工藝。炒茶這個技術活兒,全憑炒茶師那雙在高溫里練就出的雙手。一芽一葉或者一芽二葉的茶芽水清洗后置于木甑用炭火蒸之,后攤涼。
除去甑蒸環節,其余全部手工炒制,采用手工炒制能做到“看茶做茶”。甑蒸茶工藝復雜,一整套下來,雙手不練出幾層泡是學不會的。“摘起進來用鍋炒,甑子蒸,簍簍炕,煙上熏。紅帶纏,綠帶捆,箱中擱,柜中存。”制作過程,甑蒸茶傳統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高忠垠嘴中念念有詞。
高忠垠介紹,甑蒸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元明清時期,清代《光緒慈利縣圖志》記載:“茶唯飯甑山有名。”一直以來,牧羊沖村土家族人仍然保留“甑蒸茶”傳統制作技藝,自己則在第四代傳承人高長富指導下,重操制作甑蒸茶舊業。其家中收藏甑蒸茶制作工具和品茶器具500多件,搜集打馬棍、騾馬號子、騾子客酒令等民間歌謠100多首,對全市茶產業和茶文化發展起到推進作用。
而牧羊沖村作為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其茶旅資源得天獨厚,村集體經濟以茶旅服務為主,新修建的望日臺觀光茶園和手工茶體驗館,可提供茶園觀光、手工采茶、手工制茶、餐飲住宿等服務。春天來了,不管是本地市民,還是外來游客,都紛紛前來打卡牧羊沖,看看美景,再帶走點鮮嫩滋味,讓眼耳口鼻全方位的感受茶的美好。
山泉水配上甑蒸茶,下茶、緩緩注水,眼觀片片新茶在水中舒展開來,肥嘟嘟的嫩芽重歸鮮摘時的樣子,一抹亮亮的嫩花香拂過鼻尖勾起關于春的畫面,輕啜間鮮也是它,回甘清甜也是它,透透的像是為封閉著的房間重新打開了窗。
春天易逝,而春天的滋味,我們卻可以留在這一口春茶中。
(來源:掌上張家界) |
上一篇:參觀慈利縣長潭河水電站,運營現狀著實讓人有點憂心下一篇:再探慈利譚家埡:修路花了5000萬,賣了一座山20年的開采權
|